地址:四川省隆昌市仁和西巷35號
電話:138 9052 8303
聯系人:范先生
QQ:1353414308
網址:www.8palm.com
《古瓷之光》:如何從美學鑒賞角度領略陶瓷的魅力
據涂睿明在書中介紹,玲瓏瓷的技術就是在鏤空的部分再填上釉,燒成之后空的部分也被釉層蓋住,鏤空處不再是空,但光照之下又仍然是空的效果。其實,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有種極為常見的青花玲瓏瓷,就是在此基礎上量產化制作出來的。令我感到有點遺憾的是,書中涂睿明在講述玲瓏瓷時,并未提及對于玲瓏瓷的釉,有沒有什么特殊的講究?太薄或太厚的釉,會對透光效果產生怎樣的影響?
《古瓷之光》一書中,Z讓我印象深刻的知識點是關于紅釉、釉里紅和填紅的區別。包括我媽在內,和很多人一樣,我們原本只知道紅釉和釉里紅,好像還是首次聽說填紅。據涂睿明在書中介紹,填紅是先在素胚上覆蓋一層透明釉,然后再把圖案部分的釉刮去,緊接著填上紅釉,Z后進行燒制。同時,涂睿明還指出,歷史上大多數時候,人們都被“欺騙”了,甚至今天故宮博物院的展簽上,仍然把填紅當成了釉里紅。在我看來,填紅的顏色顯得更加厚重一些。
和填紅比,釉里紅更珍貴主要是因為燒造太難,它對溫度和氛圍非常敏感,過或不及都燒不紅。過了,有時甚至完全沒有顏色,“飛”了;火候不到,則易變黑變灰。此外,釉里紅還易流動,不容易畫線。因為畫得再精準,燒時顏色稍一流動,線就模糊了。我媽買過兩個青花釉里紅的筆洗,兩個筆洗的紅色圖案部分的顏色,和書中介紹的清雍正青花釉里紅牡丹圖瓶的紅色比,都可以算是“釉里灰”了。真的是不比不知道,單看筆洗的圖案紅里透著灰,也是可以接受的美。一比才發現,關鍵正是在紅色部分的色彩上。牡丹圖瓶的紅色部分也并不是艷紅,而是純凈、淡雅的紅,但筆洗與牡丹圖瓶的紅色差距太大了。
從燒制技術的難度考量,紅釉比釉里紅和填紅的技術等級都要高。據涂睿明介紹,紅釉是在1300℃左右的高溫下產生。高溫下的紅色對溫度和氛圍的要求極高,溫度稍高稍低,氣氛或過或不足,都足以使一切努力化為烏有。即使是在同一件瓷器上,瓶口與瓶底溫度的細微差別都足以影響到Z終的呈色效果。正是因為燒制難度系數極高,高溫紅釉瓷器被譽為陶瓷燒造工藝的試金石。值得一提的是,書中介紹的關于燒制紅釉時出現問題導致失敗,意外獲得康熙皇帝欣賞的“次品”豇豆紅,那可是比燒制紅釉更難。因為紅釉再難也有標準,有標準便有方向,但產生的問題千差萬別,毫無規律,更無標準。